麦茎蜂(俗称钻茎虫,是小麦及不谷类作物的蛙茎害虫。我国有烟翅麦茎蜂,又名灰翅麦茎蜂,或鸟翅麦茎蜂)和欧洲麦茎蜂两种,其中,烟翅麦茎蜂为主要种类,分布在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地麦茎蜂主要为害小麦,也可为害小黑麦、黑麦等。成虫只在小麦上交配,不造成危害:雌虫在寄主茎内产卵,卵孵化后,幼虫钻蛀茎秆取食,三龄后进入暴食期,影响茎内养分与水分的传导,使麦芒和麦颖变黄、干枯,严重的整个茎秆被食空。后期茎节变黄或黑,有的从地表截断造成白穗,籽粒秕瘦,千粒重降低。老熟幼虫钻人根颈部,将茎秆咬断或仅留少量表皮连接,受害茎科易发生断茎现象。老熟幼虫结薄茧在环痕下越冬。
小麦钻茎虫形态特征:
麦茎蜂成虫体长8-12毫米,体色黑亮:头部黑色,触角丝状19节。前胸长,翅膜质透明,雌虫较肥大。后胸背板有1个三角形的黄绿色的凹斑;第四至六节的前缘大多有明显的黄带,有的呈黄色斑点,有的消失)。雌虫腹末端有一带毛的产卵器鞘,内有一红褐色的端部锯齿状的产卵器。卵白色透明,长椭圆形。幼虫乳白色,头部浅褐色,口器褐色。幼虫共4龄,末龄幼虫体长8~12毫米,駒足退化成小突起,前进时呈S形、腹部末节延长为短管,上有细毛。蛹被有薄茧,为裸蛹,前蛹期全身为白色,后蛹期变成
小麦钻茎虫发生条件:
麦茎蜂1年发生1代。发生程度主要与气候因素、耕作栽培制度、品种抗虫性等因素有关。
1、气候因素麦茎蜂喜欢温暖、湿度不太大的气候,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不适宜麦茎蜂的发生。但随着吸冬频繁出现,小麦播前雨水多,为麦茎蜂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
2、耕作栽培制度重荏地发生严重;地边杂草多,麦茎蜂食物来源,虫害发生重:小麦穗茎节抽出期与麦茎蜂产卵盛期吻合程度也对麦茎蜂发生程度有影响。
3、品种抗虫性小麦品种间抗虫性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已筛选出高原205抗麦茎蜂春小麦新品种
小麦钻茎虫防治方法:
采取衣业防治、生物防治,抗虫品种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根据麦茎蜂的发生规律,防治上应把握四个重点时期和环节:一是麦茎蜂开始羽化而尚未出土前,即5月中旬;二是成虫羽化出土高峰期、即5月下旬;三是成虫已将卵产入嫩茎中;四是在小麦收获后耕翻或播前整地时节。
1、农业防治
(1)、实行大面积轮作倒荏,连茬不能超过3年。麦茎蜂为单食性害虫,除成虫期外,各虫态都寄生在小麦茎部,小麦是其赖以生活、繁行的主要寄主,大面积连作是引起猖獗为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实行小麦与玉米、豆类、油料、马铃等非寄主作物大面积轮作倒茬可有效控制麦茎蜂的发生与为害。
(2)、麦收后深翻,彻底消灭根茬。深翻深耕(20厘米以上),将麦根茬埋入深土层内,减少越冬虫口基数。结合秋耕地,浅耕灭茬,以5厘米深度为好,浅耕把带麦茎蜂的根茬翻到土表,可使越冬幼虫死率达到92%–93%。收集根茬集中烧毁或深埋是防治麦茎蜂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3)、适时拨出有虫小麦根茬进行碾磨、焚烧等措施,降低越冬幼虫基数。
(4)、选育种植茎秆坚硬、壁厚或矮秆的抗(耐)虫高产小麦品种。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基本上局限于寄生蜂的研究和利用。麦茎蜂的主要天敌有麦茎姬峰,其寄生率为35%~51%。麦茎姬蜂将卵产在寄主卵内,从而使麦茎蜂不能正常孵化出土。
3、化学防治利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当代幼虫。在小麦抽(成虫出土盛期)前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500毫升/亩,对水2.50千克稀释后与50-80千克细沙土拌匀成毒土,堆闷片刻后于小麦抽穗前撤施。也可制成毒沙或颗粒剂,在灌水或雨前撒施。也可在成虫发生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每亩25毫升,加水50升喷雾: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30毫升对水喷雾,一周后再喷1次。小麦病虫害混合发生地区,可用15%病虫净乳剂750毫升对水22.5千克,在防治适期喷雾,隔7–8天再喷1次。喷施两遍达到最佳防效,一药多效,兼治麦茎蜂和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分别达96.5%和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