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铜的生物活性
固态或液态中的铜离子Cu2+总是与称之为配位体的1个或几个分子相连,形成配位化合物。根据分子类型,Cu2+或多或少是游离的。若是铜杀菌剂,会具有一个八面配位几何体,它有6个可能的配位体。
在水中,没有其他配位体时,Cu2+总是与6个水分子相缔合。这种缔合写作Cu(H2O)62+或Cu2+aq,并叫做含水铜。
与铜离子相连的6个水分子相对来说是流动的,可容易地被与铜离子较为亲和的其他分子取代。(微农资http://www.weinongzi.com )含水铜是很活泼的,并且容易与叶面上溶液中和微生物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种化合,尤其在多聚苯酸、氨基酸等有机分子存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含水铜能很好地释放铜离子,起到杀菌作用,但如果含水铜含量高,可能会同时引起植物安全性的问题。
硫酸铜(CuSO4•5H2O)中的铜在溶解于水之后形成含水铜。因此,尽管硫酸铜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但对植物的危害很大,它本身不能用于植物。
含水铜中的6个水分子很容易被与铜离子较亲和的分子所取代,生成较为稳定的配合物。若加入氨水,则4个水分子将被4个氨基置换,形成一个正方平面形结构,使铜配合物非常稳定。
如果把螯合剂EDTA加入流酸铜,我们会得到一种使铜无生物效用的配合物。因为所有6个配位体都被EDTA严格地控制着,所以不能释放含水铜和铜离子, 从而不能与其他分子起化学反应。乙二胺四乙酸铜(copper EDTA)虽然能够很快溶于水,但没有生物活性,根本不是杀菌剂。
含水铜的含量为 1×10-6时,就足以杀死绝大多数病菌(如葡萄霜霉病菌)。
所以不同的铜制剂,是不同的铜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铜离子配位状态和不同的溶解度,显示不相同的杀菌、抑菌和植物毒性特性,及不同的持效期。
2 铜的植物毒性
含水铜是一种有效杀菌剂,但也有植物毒性,而这种毒性是取决含水铜的浓度。我们从实际经验中得知,含水铜的确切浓度大约为10mg/l就可能产生植物毒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铜制剂提供的含水铜不能超过10×10-6。
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作物的不同阶段对铜离子的敏感程度不同, 表现出对铜安全性不同。
植物生长阶段、气候条件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含水铜的浓度及量,影响植物毒性。
3 铜制剂的持效期
我们知道,含水铜中1mg/l(1×10-6)浓度足以杀死葡萄霜霉病菌;含水铜的浓度大约为10mg/l就可能产生植物毒性。所以,持效期的长短取决于能够释放含水铜1~10×10-6时间的长短,有以下几个因子决定:
3.1 制剂中能够转化为含水铜的比例
有些铜制剂,虽然铜的含量高,但转化为含水铜的比例低, 所以铜的含量高不一定持效期长。
3.2 制剂释放可溶性铜的速度
如果两种铜化合物转化为含水铜的含量相同,那么释放可溶性铜的速度越快,持效期越短。
3.3 制剂释放可溶性铜的浓度
其它条件相同,释放的可溶性铜的浓度越大,持效期越短。
小结:铜离子可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在当今含铜农药配剂里,铜化合物的成分通常占8至75%,并以下列的一种方式存在:氧氯化铜、氢氧化铜、硫酸铜、四氨合铜和氧化铜。不同的存在方式会使农药有不同的有效期,就雨水或浇水造成的失效性而言,氧化铜的效果最好。一般的含铜农药配剂常兼有镉、铅等杂质,越廉价的农药含量便越高,这些杂质对植株的成长都有不良影响。
农药会以可湿性粉剂或颗粒剂,水剂或悬浊液销售。铜的微粒越是细小,相同份量的农药便可以覆盖越大的植株表面面积,给予植株更好的保护。而细小的微粒吸附力也比大的微粒好,也更耐风雨的洗刷。
多数含铜农药的酸碱值都是pH6至7之间,当酸碱值偏低时,铜成分的可溶性便会增加,过多的铜离子会对植株造成伤害。
在各种成分中,氢氧化铜的可溶性最高,其次是氧氯化铜和硫酸铜,氧化铜的可溶性最低。一般含较低可溶性铜成分农药的药效持久性都较好。在使用含铜农药时,切忌将溶剂的酸碱值调在PH6以下,因为会产生大量可进入植株、果实体内的铜和其他杂质金属离子,对植株构成药害。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关于铜制剂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