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分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小技巧,关注微农资网微信号weinongziwang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植保技术 微语农言 1275℃ 0评论

如何防治玉米褐斑病?如何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较重的一种玉米病害。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1)发病症状: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2)发病规律:病菌以体眠孢子(囊)在土地或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上。7-8月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3)发病原因:

①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

②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导致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③空气温度高、湿度大。

玉米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措施:

①五米收获后而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片时期道施苗肥,即氮、磷、钾复合肥10-15千克/亩,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

②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③植密度适当。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大为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五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社。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快速,增强抗病能力。

二是药剂防治:

①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面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②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道施速效肥料,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的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另外,施药时间应在10时以前,16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是继玉米大小斑病之后,近年来在玉米上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而且有加重趋势的玉米叶部病害。该病在玉米抽堆后迅速扩展蔓延,叶片布满病斑,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

(1)为害症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鞘和位叶,初为绿小点,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一般宽1-2毫米,长1-5毫米,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高温潮湿天气候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该病易与小斑病、圆斑病、眼斑病混滑,不易区别,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和蔓延;从患有该病的地区调运五米种子是导致一些地方发病的主要原因。

(2)发病规律: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具有一定的发病规律。患病叶和精杆是主要的初浸染源。该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或以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状态越冬。高温、高湿、降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准积水田和连作地发病较重。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弯孢霉叶病的潜育期为4-5天,持续显症时间为8天。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病始期为7月下旬至8月初,8月中旬达到高期。

(3)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用玉米和豆类、蔬菜等作物轮作倒茬;适当早播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发病初期可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2.5%烯唑铜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间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了解更多农资产品应用技巧,欢迎添加农业技术指导员交流,微信号:weinongziwang
免责声明:文中使用技术仅供阅读,应用可能存在风险,请自行结合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不知原作者未能署名请见谅,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微语农言,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http://www.weinongzi.com
喜欢 (1)or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