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叶蜂俗称齐头虫、小黏虫,属于膜翅目锯蜂科。北方麦区主要有小麦叶蜂和大麦叶蜂,除为害小麦外,还可寄主看麦娘等杂草。
为害症状:
幼虫咬食小麦叶片,严重时可将麦叶吃光,使麦粒灌浆不足,影响产量。
形态特征:
麦叶蜂:成虫。雌体长8-9.8毫米,黑色而微有蓝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板和翅基片锈红色,后胸背面两侧备有一白斑。雄体长8~8.8毫米,体色与雌同。卵:近肾形,长约1.8米,淡黄色。幼虫:体圆筒形,共5龄。上唇不对称,左边比右边大,胸、腹部各节均有绢纹,末龄幼虫体色灰绿,背面暗蓝,腹部2-8节各有腹足1对,第10节有臀足1对,最末一节背面有一对暗色斑。蛹:体色从淡黄到棕黑。
大麦叶蜂:与小麦蜂成虫很相似,仅中胸前盾板为黑色.后缘赤褐色,盾板两叶全是亦褐色。
生活习性:麦叶蜂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20厘米左右越冬,3月中下旬羽化,交尾后用锯状产卵器,沿叶背面主一裂缝,边锯边产卵,卵期约10天。幼虫共5龄,1~2幼虫日夜在麦叶上取食,3龄后畏惧强光,白天常潜伏在麦里或近土表下,傍晚后开始为害麦叶,4龄后食量大增,可将整株叶吃光。4月上旬至5月初是幼虫为害盛期。幼虫有假死性,稍遇震动即落地,虫体缩成一团,约20分钟后再爬支株维续为害。小麦抽穗时,幼虫老熟入土,分泌黏液将周士粒成土茧,在土茧内滞育越夏,至9、10月间才蜕皮化蛹越冬。
冬季温暖,土内水分充足,3月间雨量少,而春季气候湿,麦叶蜂发生为害重;如冬季寒冷,土壤干旱,3月间又降大雨,麦叶蜂发生轻,此外,砂性土麦田比黏性土受害重。
麦叶蜂幼虫与黏虫主要区别是:麦叶蜂各体节都有皱纹,有腹足7、8对;黏虫各体节无皱纹,胸背不向前拱,有腹足4对。生活习性小麦叶蜂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士中越冬,3月中下旬或稍早时成虫羽化,交配后用锯状产卵器沿叶背面主脉锯一裂缝,边锯边产卵,卵粒可连成一串。卵期约10天。4月上旬到5月初幼虫发生为害,幼虫有假死性。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上土作上土茧越夏,到10月间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在播种前和麦收后,深耕整地,可把土中体眠的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而死。
(2)、利用麦叶蜂的假死性,可在傍晚用脸盆顺麦垄敲打将其振落在盆中,集中捕杀
(3)、有条件的地区采用水旱轮作。
2、药剂防治
麦叶蜂抗药力较弱,在幼虫3龄前用药,效果为佳。每亩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亩20毫升加水30千克做地上部均匀喷雾,或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早、晚进行喷酒。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小麦麦叶蜂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