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燕麦为禾本科一年生或越年生杂草,又名铃铛麦、香麦、乌麦,适生于早作物地.在麦田为害最为严重。主要以种子繁殖,在麦田中常形成优势杂草种群,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野燕麦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以西北、东北地区为害最为严重,是麦类作物田的世界性杂草。野燕麦与小麦形态相似、生长发育时期相近。具有拟态竞争特性并且还是麦类赤霉病、叶斑病和黑粉病菌的寄主。给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形态特征:
成株高30一120(150)厘米。直立,光滑。叶鞘松弛,叶舌透明膜质,长1一5毫米。叶片条形,长10一30厘米,宽4一12毫米,圆锥花序开展,长10一25厘米,分枝具梭,粗糙,小撼长18一25毫米,含2一3个小花,小穗柄弯曲下垂,顶端膨胀。小穗轴节问密生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具关节,易断落,颖具9脉。外俘质地硬,下半部被淡棕色或白色硬毛,第一外稃长15一20毫米.基盘密生短鬃毛。芒自外俘中部稍下处伸出,长2一4厘米,膝曲,下部扭转,芒柱棕色。第二稃称与第一外稃相等,具芒。颖果纺锤形,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纵沟,长6~8毫米,宽2~3毫米幼苗第一叶宽条形,初长时卷成筒状,展开后细长,扁平、两面被柔毛,第二,三叶宽条形。叶舌膜质,齿裂,较短。叶鞘被毛。
发生条件:
1、种子萌发:野燕麦种子在沙性的松软土质中出苗早,在黏重紧密的土质中萌芽慢而出苗晚。在土壤相对湿度50%一70%的条件下,种子可在0一25’C的温度内萌芽,适宜温度为10一20’C,野燕麦萌芽率与萌芽速度随着土壤湿度的增高而加大和加快,土层深浅不同,出苗时间也不一致.适宜发芽的土层深度为2一7厘米,10一16厘米之间的土层出苗略晚.20厘米左右土层的种子虽能出苗,但生长不良。
2、种子休眠:野燕麦刚成熟的种子不能立即发芽,需经2一3个月的休眠期方可发芽。种子一般在当年秋天的第一场雨后萌发.当条件不适宜(缺氧或潮湿)时.可长期处于休眠状态.高温和土壤水分胁迫可显著降低种子休眠,焚烧秸秆和耕作也能解除部分种子休眠。
3、生活史:野燕麦在西北地区3一4月出苗,花、果期6-8月.华北及以南地区10一11月出苗,花果期5–6月。冬小麦田野燕麦出苗有2个主要时期,一是秋季出苗期,主要在小麦播种后,于10月中句至11月,形成冬前出苗高峰。二是翌年2月下旬至3月,仍有部分出苗。一般秋季出苗数最占全年总发生量的80%一90%.春季出苗数量占10%一20%。野燕安出苗参差不齐,一般较小麦出苗晚4天以上。
4、传播途径:野燕麦主要通过种子传播,籽粒可随麦种调运而扩-散,通常每千克麦种含野燕麦籽粒10一146粒,在收获的小麦中野燕麦混杂率达14%以上.种子可随水流人田间,是灌区野熊麦向下游传播的重要途径;种子可混杂在未腐熟的农家肥中直接还田.小麦脱粒及扬、晒场地清捡出来的野燕麦籽粒,可随风雨再度进入路旁的农田。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A、精选种子:野燕麦主要靠种子传播,控制其为害必须先严守种子关.在作物播种前,要采取风选、筛选、人工选种等方法严格精选种子.将混杂在麦种中的草籽淘汰掉,防止传入新区继续传播为害.
B、轮作倒茬:在麦类作物连作区或野燕麦常年发生严重的地区,一定要注重农作物的合理布局.实行农作物轮作倒茬,强化山间除草管理,逐年消除和控制其为害。通过对耕地土壤曝晒,促使种子在农作物播种前大耸发芽,再对幼苗进行机械或人工拔除。跨行播种,可显著减少田问杂草发生密度.提高作物播种量也可以有效减少田间野燕麦的为害。
C、深翻地:在野燕麦发牛为害严重的地区,实行秋季深翻地.可将大量自然落地草籽翻人20厘米下的土层内,次年野燕麦草籽无萌芽后的顶上能力,可空息大最死亡,从而减轻为害。
D、化学防除
(1)播种前施药:野燕麦发生严重的地块,每亩用40%燕麦畏乳油75一200毫升喷雾防治,也可将药剂与20千克细潮上拌匀后撒施,或与5一10千克尿素混合撒于地面。为了确保小麦全苗,施用燕麦畏的田块用种盘应加大5%一10%。
(2) 苗后施药:亩用6.9%的精喹禾草灵40一60毫升或10%的精恶哇禾草灵30一40毫升,用手动喷雾器喷雾.使用精恶唑禾草灵最佳时期在小麦拔节后期即3月中.下旬.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发地块,可用苯磺隆和精恶哇禾草灵两种除草剂混配在一起喷雾,除草效果更好.亩用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13一20克,加水30升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对野燕麦也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亩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一400克,加水50升喷施.可防除麦田野燕麦,看麦娘等。注意小麦二、三叶期对绿麦隆的安全性较差.应避免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