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分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小技巧,关注微农资网微信号weinongziwang

如何防治小麦全蚀病?

农技问答 微语农言 1748℃ 0评论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轻者减产1-2成,重者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产。河南省已将其列为国内补充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幼苗感病,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表面和内部腐烂。分蘖期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加重,植株矮化。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愈加明显,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由于根部和茎基部腐烂,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潜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菌的病残体和种子亦能传病,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芽以及根颈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12~18℃的土温有利于侵染。因受温度影响,冬麦区有年前、年后两个侵染高峰,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累,土质疏松,碱性,有机质少,氮、磷缺乏的土壤发病均重。冬春低温和成熟期的干热风,都可使小麦受害加重。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一般表现为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4个阶段,达到病害高峰期后,继续种植小麦和玉米,全蚀病衰退,一般经1-2年即可控制其为害。

小麦

防治要点: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加强检疫,充分利用生物、化学防治的手段,达到防病目的。

(1)保护无病区:

建立无病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确保健康种子生产、供应,严防未经检疫合格的种子运出疫情发生区;在疫情发生区作业过的农机具在离开前必须进行彻底清洗。

(2)合理轮作:

因地制宜,与非寄主作物轮作1~2年,如花生、油菜、绿肥等,可有效地控制病害。

(3)合理施肥:

增施腐熟的有机底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2立方米。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土壤速效磷达0.06%、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蚀病发展缓慢;速效磷含量低于0.01%发病重。秸秆还田应粉碎并深翻,加速腐烂,降低病菌的侵染机会,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4)化学防治:

种子包衣、拌种是防控小麦全蚀病的关键技术。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毫升,或3%苯醚甲环唑(敌委丹)50-60毫升加2.5%咯菌腈(适乐时)20毫升,拌麦种10千克。重发区,在包衣、拌种的同时,可选用50%甲基硫菌灵按每亩2-3千克或福美双2千克加细土20-30千克,在耙耕时均匀撒施进行土壤处理。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如何防治小麦全蚀病?

了解更多农资产品应用技巧,欢迎添加农业技术指导员交流,微信号:weinongziwang
免责声明:文中使用技术仅供阅读,应用可能存在风险,请自行结合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不知原作者未能署名请见谅,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微语农言,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http://www.weinongzi.com
喜欢 (1)or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