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蓟马:
玉米蓟马是黄淮海夏玉米区发生为害较重的虫害之一,主要有玉米黄蓟马、禾蓟马、稻管蓟马。
为害症状:
玉米蓟马以成虫、若虫锉吸玉米幼嫩部位汁液,对玉米造成严重为害,受害株一般为叶片扭曲成“马鞭状”,严重的,玉米心叶难以长出,或生长点被破坏,分蘖从生,形成多头玉米,甚至毁种重种。黄蓟马主要以成虫对玉米造成严重为害,被害叶背出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伴随小污点(即虫粪),这是与其他异常症状区别的主要特征。叶正面与银白色斑相对的部位呈黄色,受害严重的叶背如涂一层银粉,端半部变黄枯干。禾蓟马以成、若虫在玉米心叶内活动为害,多发生在大喇叭期前后,也可在伸展的叶片正面为害,导致叶片出现成片的银灰色斑。
形态特征:
在濮阳地区发生的蓟马主要是玉米黄蓟马,雌成虫有长翅、半长翅、短翅3种。长翅型体长1~1.2毫米,黄祸色。胸、背有暗黑色区域。触角8节,第1节黄白色,第2~4节黄色,第5-8节灰黑色。头、胸、背无长鬃。触角第3~4节具叉状感觉锥,第6节有一斜缝。前翅灰白略黄,长而容,前脉鬃间断,有3~10根,一般有2根端票,后脉鬃7-8根。腹部第8节后缘梳齿状。半翅型,翅长仅达腹部第5节。短翅型,翅退化呈芽状。卵长约0.3毫米,宽约0.13毫米,肾脏形,乳黄色。初孵若虫小如针尖头、胸相对较大,触角较粗短。若虫共4岭,3-4龄岭已渐变为蛹,接近羽化时带褐色。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不详,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茎部和枯叶内越冬。春季5月中下旬从不本科植物上迁向玉米,在玉米上繁殖2代,第1代若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发生在春玉米或麦类作物上,6月中旬进入成虫盛发期,6月20日前后为产卵高峰期,6月下句是若虫盛发期,7月上句成虫发生在夏玉米上,阴雨时很少活动。成虫取食处,也是它产卵的场所。卵产在叶片组织内,背鼓出于叶面。初哪若虫乳白色。以成虫和1、2龄若虫为害,若虫在取食后逐渐变为乳青或乳黄色。3、4龄若虫停止取食,掉落在松土内或隐藏于植株基部叶鞘、枯叶内。6月中句主要是成虫猖噘为害期,6月下旬、7月初若虫数量增加。该虫有转换寄主为害的习性。干旱对其大规模发生有利,降雨对其发生和为害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玉米蓟马喜群集为害,较喜干燥条件,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在低注窝风而干旱的玉米地发生多,在小麦植株矮小稀流地块中的套种王米常受害重。一年中5月的降雨对蓟马发生程度影响较大,即麦田干旱少雨,气温偏高十分有利于蓟马发生为害,容易形成较大虫口密度。蓟马在玉米上的发生数量,依次为春玉米>中茬玉米>夏玉米。该虫在濮阳市玉米上发生2代,第1代若虫デ5月中句至6月初为害套种夏玉米,第2代成虫于6月中旬以后为害套种夏玉米。一年中的为害猖獗期是6月中下旬,进入雨季后,虫口数量显著下降。
蓟马多集中在自下而上第2-4或第2-6叶上进行为害,而濮阳市的套种玉米苗期(2-6片叶)恰恰与玉米蓟马的高峰期相吻合,而且玉米蓟马主要集中在心叶中,不易觉察往往一且发现,已经出现拧筋、烂心等症状。所以,对蓟马为害要做到早预防、早查治。
农业防治:
①冬春尽量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②选用抗耐虫品种,马齿型品种要比硬粒型品种耐虫抗害。
③推广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灌水施肥促进植株本身生长势,使玉米苗早发快长。
④蓟马发生时,对卷成“牛尾巴”状跨形的苗,拧断其顶端,可促进心叶抽出;及时清除并销毁被害玉米的残株,可减轻蓟马蔓延为害。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是控制玉米蓟马的有效措施。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效可达90%以上;也可结合防治灰飞虱,选用烯啶虫胺、啶虫脒、吡蚜酮等药。由于蓟马早、晚在叶片上进行为害,9时后便集中在心叶内为害栖息,因此应选在9时以前和17时以后喷药,防治时可加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促进玉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