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秧是水稻苗期的重要病害。它是水稻种子、幼芽和幼苗腐烂的总称,其中包括一叶一心前的烂种、烂芽及二三叶期的死苗。以往,上海郊区在早稻秧苗上,此病常有发生,危害较大。由于烂秧造成秧苗不足,影响水稻移栽时间和栽插面积。
(一)、水稻烂秧识别与发生
1、生理性烂秧主要由不良气候和秧田管理不好而引起。通常幼芽和幼根发生卷曲,以后转为黄褐色;病重的幼根腐烂,幼芽变褐枯死或向下弯曲成钩状。另外常见的生理性烂秧是发生“黄枯”和“黑根”现象。
2、病菌引起烂秧在不良的外界环境及栽培管理不当时,秧苗生长衰弱,易遭受病菌侵害引起烂秧。病菌可以在土壤和病株残体上生活,由灌溉水和空气传播。常见以下两种病害:
(1)、绵腐病:发病时,先在幼芽部位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以后长出白色绵毛状物,最后常常变成泥土色或褐色、绿色等;开始时零星发生,很快向四周蔓延,严重时成块、成片死亡。该病病菌多在土壤和水中生活,播种后,危害秧苗,并依靠它们继续传播。
(2)、立枯病:发病时,在谷壳或秧苗颈基部,产生赤色绒毛状霉层,发病秧苗枯萎,基部腐烂,拔时易断。该病病菌在土壤或植株残体内越冬,依靠气流传播,侵害秧苗。
(二)、水稻烂秧发病条件
水稻烂秧发生与环境有较大关系。
(1)、低温和缺乏氧气,使秧苗生长弱,抵抗力差,是引起烂秧的主要原因。寒流之后又逢连续阴雨、低温,秧田深水灌溉过久或低洼地常淹水的秧苗,都容易引起烂秧。低温后转晴,温度上升,有利病菌的繁殖,绵腐病、立枯病即迅速扩展。
(2)、谷种质量差。催芽时,温度过高,芽过长,抵抗力降低;用此谷种播种易损伤,又撒不匀,常致腐烂。
(3)、秧田位置不当,光照不足;秧田泥土过烂,整地时又未适当搁硬,容易使谷种深陷泥中;或秧板不平,低处积水妨碍幼芽的呼吸作用,高处的秧苗易遭霜冻和阳光晒伤。凡此种种,都可造成秧苗生长不良而引起烂秧。
(4)、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绿肥茬秧田翻耕过迟,或用污水灌溉作肥料,也都容易引起烂,这种情况,加上深水灌过久,土中可产生大量有毒物质,“黑根”现象就严重。另外,有害生物如藻类大量繁殖,阻碍了秧苗的生长;红蚯蚓、锥实螺、红丝虫(稻摇蚊幼虫)等大量活动时,阻碍了种子扎根或把种子深埋土内,以及秧苗得了胡麻斑病等,都可造成秧苗的死亡。
(三)、水稻烂秧防治措施
水稻烂秧主要是因为秧苗衰弱,不能抵抗外界不良气候或病菌的侵袭。因此,培育壮秧,加强栽培管理,增强秧苗抗病能力,是预防烂秧的主要办法。
1、预防措施
(1)、选择避风向阳、土质好、灌溉便利、田面平整的田块作秧田。秧田整地质量高,地一定要整平,整地后适当搁硬;同时要做到秧田清洁,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避免污水灌秧。这些措施对防止烂秧有显著作用。
(2)、播前做好选种工作,同时进行浸种催芽(80%乙蒜素乳油4000~5000倍液浸种2~3天,对培育壮秧效果好)。催芽不宜过长,以免遇到恶劣气候时,容易发生烂芽;并应注意防止烧芽。芽催好后,摊开晾一天一夜,增强抗寒能力。
(3)、抢寒流的冷尾暖头适时播种,使播后有3~5个睛天,利于幼芽扎根现青。同时,注意播种不宜过密,要均匀;播后进行“塌谷”,以利秧苗扎根,上面再盖上一层草木灰,既保曖又增加肥力,使种子发芽整齐,出苗快,生活力强,增强抗病力。
(4)加强秧田水浆管理,播种后7~10天保持秧板湿润,促使扎根生长。以后灌“跑马水”;三叶期后浅水動灌。雨天排水落干,遇大风、雷阵雨风或低温寒潮,需灌水护秧。
(5)、早播的双季早稻采用“塑料薄膜育秧”,抢季节,早育秧,防止低温侵袭,预防由于低温引起的烂秧。
2、急救措施
(1)、长期灌水秧田发生烂秧后,立即排水落干,使种子幼芽与阳光空气充分接触,促使秧苗迅速扎根。发生“黑根”为主的秧田,可采用小水勤灌,冲淡毒物,促使幼苗恢复健康。
(2)、药剂防治:用药前排水落干,留下一层浅水(0.5~1厘米即可。秧田发生绵腐病或青苔时,喷施硫酸铜或杀毒矾100倍液,或每66.7平方米施15~25千克草木灰。防治立枯病,可用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于下午5时后进行喷药,用药2天后上水。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水稻烂秧的原因与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