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前氮后移”施肥技术是目前在不增加小麦生产成本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再高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其技术核心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40%~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6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可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
研究表明,小麦一生吸收的氮肥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出现在年前分蘖盛期,占总吸收量的12%~14%。另一个是在拔节孕穗期,占总吸收量的35%~40%。到挑旗期已吸收总氮量的80%左右。习惯上小麦大田生产一般采用底施氮肥量占60%~70%,到返青期再追施30%~40%的氮肥。这种施肥方法易造成在小麦苗期土壤中氮素营养过剩,幼苗生长偏旺,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多,田间郁蔽,病虫害加重;到拔节抽穗及灌溉成熟期急需大量氮素营养的时候,反而氮肥供应不足而早衰,影响小麦产量。
“前氮后移”施肥技术将总氮量的40%~50%作为底肥施入土壤,能够确保小麦苗期的正常生长需要,即能形成大量的足够强壮的分蘖,保证小麦生长壮而不旺,且群体正常。起身末期至拔节孕穗期再追施总氮量的50%~60%,既可保证小麦拔节孕穗期对氮肥需求高峰的养分供应,促使穗大粒多,还能有效避免灌浆成熟期的脱肥早衰现象,真正实现了氮肥利用率的最大化,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再高产的目的。
“前氮后移”施肥技术适用于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高产或超高产的麦田。对于晚茬弱苗,群体明显不足的麦田不宜采用。必须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依据全生育期总氮量施入不变的前提下,减少底施氮肥用量,增加后期追氮肥用量,才能提高氮肥利用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大面积机械追肥的麦田,必须掌握在起身末期开始、在拔节前追肥结束,以减轻机械对小麦造成的损伤。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什么是小麦前氮后移技术?怎样合理利用该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