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唑醚·啶酰菌悬浮剂,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吡唑醚菌酯12.8%,啶酰菌胺25.2%
性能特点:
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具有内吸性,同时具有保护 和治疗作用。 吡唑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活性成分,广泛应用于多 种作物病害的防治,其作用速度快,施药几分钟即可穿透到叶片中,有 效成分在叶肉组织内扩散,并在叶片上形成沉降药膜,与蜡质层紧密粘 连,能有效控制叶片中的病原孢子,兼具预防作用,持效期长;同时, 吡唑醚菌酯还具有植物健康作用,能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的抗 逆性,提高作物商品价值。 啶酰菌胺是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杀菌谱较广,几乎对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害都有活性,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体的呼吸作用。
使用方法:
防治草莓bai粉病用药量(制剂量/亩)30-40毫升/亩,施用方式喷雾。
技术要求:
须按照标签推荐剂量的使用,发病前预防处理或发病初期用低剂量,病害流行时需高剂量。草莓: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连续用药3次,间隔7天。 安全间隔期及施药次数:安全间隔期为3天,每季最多施药3次。
草莓bai粉病
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农业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合理进行水肥管理;施用腐熟有机肥、复合肥要适量,尤其氮肥不能施用过多,防止烧苗及旺长;适时浇水,满足苗期对水分的需求;利用风口调节棚室内温、湿度;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清洁田园,增加温室草莓的通风透光性。
2、温度湿度过大时应加大放风量;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病梗、病果,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灭菌源;
3、冬季清园,烧毁其病叶、残株。
4、在生长季节要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要注意其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唑醚啶酰菌悬浮剂治哪些病害?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