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娥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2~15毫米,全体灰色前后翅细长,后缘毛很长,前后翅有黄白色的波状带纹。触角丝状、褐色还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蛾子停息时两翅覆盖于体背成屋脊状接合处形成3个连串的斜方块。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多数为单粒产,大多产在叶背叶脉的凹陷处。幼虫长10~12毫米,绿色,头黄褐色,头部较尖细,纺锤形俗称两头尖。身体上有稀而少的黑刚毛。前胸背板上由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蛹长5~8毫米,初化蛹时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为灰褐色,茧呈纺锤形,灰白色丝质薄如网,可透见蛹体。
【为害症状】
小菜蛾是寡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大白菜、花椰菜、萝ト、包心菜等,其次是青菜、小白菜等。低龄幼虫仅能取食叶肉,只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称为“开天窗”;三至四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苗期,幼龄虫常集中于心叶为害,使菜不能包心。
小菜蛾1年发生11-13代,世代重叠严重,是十字花种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以蛹在墙壁、树干,土缝、杂草及落叶上越冬。成虫日出夜息,吸食花蜜。幼虫可吐丝下垂,所以也称“吊丝虫”。抗寒能力强,菜蛾发育的适温度为20~30℃,因此,春、秋为害平重,夏季较轻。4-6月在春花椰菜、青菜、包心菜上繁殖为害,形成第个为害高峰。夏季由于高湖、暴雨等影响,一般受害较轻。从8月中、下旬开始到11月上,形成为害的第二个高峰,其中以8-9月份发生数量最多,是全年为害最重的时期,秋季重于春季。
【防治方法】
首先菜田要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清洁田间枯残菜叶,及时翻耕菜地,以减少第一次高峰期虫源的食料来源,降低虫口密度。改灌溉方式为喷灌。成虫发生期可用黑光灯诱杀。提倡药剂混用、轮用,以延缓或阻止害虫产生抗药性,防治适期以一至二龄幼虫期为佳。药剂可选用5%氟虫腈悬浮剂2000~3000倍液、2.5%多杀霉素悬浮剂1500~2000倍液、1%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苏云金杆菌500~10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500~3000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55%毒・氯氰乳油1000~1500倍液。
菜紛蝶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0毫米,雄蝶乳白色,雌蝶淡黄白色。虫体灰黑色,鳞粉细密。前翅顶角有1个三角形黑斑,翅中下方有2个黑色圆斑,后翅正面前缘离翅基2/3处有1黑斑。卵散产,形似枪弹,初产时淡黄色,后变橙黄色,表面有许多纵、横隆起的线,菜粉蝶的幼虫叫菜青虫,体长28~35毫米,虫体青绿色,圆筒形,中段稍肥粗,体表密布细毛,背中线黄色,并有横皱纹,有1条细的黄色气门线。蛹纺锤形,两端尖细,体背有3条纵脊,常有一丝吊连在化蛹场所的物体上,化蛹初期为青绿色,逐渐变为灰褐色。
【为害症状】
菜青虫是叶菜类的主要害虫,主要为害甘蓝、油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幼虫食叶,二龄前只能嘴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三龄后可蚕食整个叶片,咬成孔洞和缺刻。老龄幼虫取食迅速,食量大,轻则虫口累累,重则仅剩下叶脉,幼苗受害严重时,整株死亡,防治失时,常造成严重减产。此外,虫粪污染花椰菜球茎所造成的伤口易引起软腐病。
菜粉蝶1年发生8~9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偏嗜十字花科蔬菜,其中又偏好甘蓝、花椰菜、白菜、萝ト等,还可为害莴苣、苋菜等。成虫白天活动,夜间栖息。幼虫可转株为害,有假死性。以春末夏初(4~6月)和秋季(8~9月)两次盛发,其中4~6月以第二至三代幼虫侵害包心菜、青菜;8~10月间以第四至六代幼虫侵害秋季。早、中熟花椰菜,尤以包心菜受害最为严重。夏季高温不利于幼虫生长,春、秋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应注意做好及时清洁田园,铲除杂草,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蛹。采收后的残株败叶应及时清除以减少菜青虫基数。利用防虫网育苗,防止在苗上产卵。药剂喷酒一定要掌握在菜青虫三龄以前,药剂可选用5%氯氯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20%抑食肼乳油1000倍液、2.5%多杀霉素悬浮剂1500~~2000倍液。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小菜娥、菜紛蝶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