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蜘蛛
形态识别:
雌螨体长0.42~0.56毫米,雄螨体长0.26毫米,梨圆形,皆为红色,体两侧有黑褐斑1块,足4对,无爪,足附节先端有粘毛4根,足及体背具长毛,体背毛排成4列。卵圆球形,初产时无色透明,后渐变为淡黄色至深黄色。
为害症状:
红蜘蛛是夏季高温期发生的害虫之一,也称叶螨,它食性杂,为害广,主要为害茄子、豇豆、辣椒、四季豆、瓜类和芋艿。以成若螨群集在叶、花、果上刺吸汁液,并吐丝结网,初期沿叶脉出现黄白色似针尖状斑点,迅速发展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大斑,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或破坏,蒸腾作用增大,植株严重失水,使叶片褪绿变黄色、灰白色、红色,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红蜘蛛性喜干旱,当日平均气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繁殖最快,虫口数量急剧上升。一般在5月上、中旬发现中心虫源,6~7月和8~9月为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在35℃以上,有一定抑制繁殖的过程,夏天雷雨、暴雨多,虫口密度低,相对为害轻,持续高温、干旱为害则重。
茄黄斑螟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6.5~10毫米,翅展25毫米左右。体翅均白色,前翅具4个明显的大黄色斑纹,翅基部黄褐色,中室与后缘有1个红色三角形斑纹,翅顶角下方有1个黑色眼形斑纹,后翅中室有1个小黑点,后横线暗色,外缘有2个浅黄色斑纹。卵长椭圆形,卵的一侧边上有锯齿状刺2~5根,外形类似水饺状,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呈灰黑色。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15~18毫米,多呈粉红色,头及前胸背板黑褐色,背线褐色,各节均有6个黑褐色毛斑,呈两排排列,前排4个大,后排2个小。蛹浅黄褐色,体长8~9毫米,蛹茧坚韧,有内外两层,茧形不规则,多呈长椭圆扁形,第三、第四腹节两侧气门上方各有1对突起。
为害症状:
茄黄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茄子钻心虫、茄螟;主要为害茄子,也能为害马铃薯、龙葵、豆类等作物。茄黄斑螟以幼虫为害茄子,初孵幼虫蛀食花蕾、花蕊、子房、心叶、嫩梢及叶柄等处,三龄以上幼虫可蛀果或蛀茎,花蕾、子房受害后大多脱落,嫩梢被蛀害后上部枝梢枯死,下蛀至木质部时,则转移为害。茄子果实被蛀害后,蛀孔表面有虫粪,并常引起腐烂。秋季多蛀食茄果,夏季以花蕾、嫩梢受害为重。幼虫老熟后爬出蛀害果外,在枝杈、卷叶、果柄附近或两叶相接的地方吐丝缀合薄茧化蛹。一般在田间5月中、下旬始见幼虫为害状,7~9月是发生为害盛期。
防治方法:
在害虫发生盛期及时剪除被害植株嫩梢及虫蛀果实,茄子采收完毕及时处理残株。清洁田园,3月底前将秆、枯枝一律烧掉,以减少越冬虫源。在幼虫孵化始盛期进行防治。农药可选用乳油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在早晨、傍晚花瓣展开时用药,隔10天1次,连喷2~3次。
扩展阅读:
茶翅蝽
形态识别:茶翅又名臭木椿象,俗称臭大姐,属半翅目,蝽科。成虫体长约15毫米,体灰褐色。触角5节,第二节比第三节短,第四节两端黄色,第五节基部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横列的黄褐色小点,小盾片基部有5个横列的小黄点。卵长约1毫米,常20~30粒并排在一起,卵粒短圆筒状,灰白色,形似茶杯。
为害症状:在蔬菜上主要为害豆类、白菜、茄果类蔬菜等。成虫、若虫吸食叶片、花蕾、嫩梢和果实的汁液,造成落蕾落花,茎叶出现黄褐色斑点,果肉下陷成僵斑硬化。
斑须蝽
形态识别:又名细毛蝽,成虫体长8~13毫米,黄褐至红褐色体被细毛,密布粗大黑点。触角5节,各节先端黑色,基部黄白色。小盾片近三角形,末端钝圆,光滑淡黄色。前翅革质部淡红褐至暗红褐色,膜质部透明,稍带褐色。卵圆筒形,橘黄色。有圆盖,聚产成块。
为害症状:全国均有发生,食性杂。可为害玉米、麦类、水稻、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成虫和若虫在玉米或黄秋葵的叶和果上刺吸为害,造成落蕾落花,茎叶出现黄褐色斑点。初孵幼虫有群集性。二龄后分散。卵多产在叶片正面或苞叶上,聚生平铺状,每雌产卵10~100余粒。
麻皮蝽
形态识别:成虫体长21~25毫米,宽10~12毫米。体背黑色散布有不规则的黄色斑纹,并有刻点及皱纹。头部突出,背面有4条黄白色纵纹从中线顶端向后延伸至小盾片基部。触角黑色。前胸背板及小盾片为黑色,有粗刻点及散生的白地。腹部背面黑色,侧接缘黑白相间或稍带淡黄色。后足基节旁有挥发性臭腺的开口,遇敌时即放1.8毫米。初龄若虫胸、腹部有许多红、黄、黑相间的横纹。
为害症状:成虫及若虫刺吸果实和嫩梢,受害果面呈现坚硬青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