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分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小技巧,关注微农资网微信号weinongziwang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农技问答 微语农言 1981℃ 0评论

马铃薯晚疫病

症状与诊断:

主要为害马铃薯的叶、叶柄、茎和薯块。叶片染病,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初始产生水渍状斑点,天气潮湿时病斑快速扩大,病、健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病斑边缘有一层白色状物,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形成莓层,即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这是本病的特征。干燥时病斑暂停扩展,病部变褐干枯,质脆易裂,病、健部分界明显,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和叶柄染病,初为稍四陷的黑色条斑,气候潮湿时表面也产生少量白霉。发生严重时茎、柄部以上叶片卷缩萎垂,使田间一片枯焦。薯块受害,发病初期产生褐色或带紫色的小病斑,稍凹陷,在皮下呈红褐色,逐渐向周围和内部扩展。土壤于燥时病部发硬,呈干腐状。在多湿黏重的土壤内,常易引起杂菌感染而软腐,使病薯有怪味,不能食用。贮藏期间,带病薯块尚可继续为害,造成干腐或湿腐。块茎病斑表面一般不出现白霉,但若将病薯在15℃左右的条件下保湿,几天后切面上就长出白霉,病薯易腐烂。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潜伏在病薯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病害初侵染的来源。种薯带病,重者不能发芽或发芽后未出土即死掉,轻者发芽出土,发展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病菌借气流、雨水反溅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马铃薯病株叶片上病菌孢子囊是反复侵染的主要侵染源。最适发病环境为白天温度22℃左右、夜间温度10~13℃,相对湿度95%以上连续8小时,叶片上有水滴11~14小时;最适发病生育期为成株封行至采收、贮藏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4~6月。

防治方法:

在无病田块中选留种,选用抗病、高产品种,如“克新三号”等,尽量推广应用脱毒品种。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适当早播,及时防治地下害虫,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减少菌源。收薯、藏薯、切薯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别除病薯,减少贮藏及田间初侵染源。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要增加喷药次数。药剂可参考茄子绵疫病。

小树林

芋疫病

症状与诊断:

主要为害叶片,亦可为害叶柄和球茎。叶片上初生黄褐色圆形斑点,以后扩大愈合成具有浓淡相间的同心轮纹状的大斑,边缘有暗绿色水渍状环晕,叶背较为明显。在病斑上常伴随由坏死组织分泌的黄色至淡黄色的液滴状物。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病斑表面,特别是在叶背部分可产生白色粉末状物。中央部分后期多腐烂穿孔,严重时仅留主脉呈破伞状。叶柄受害,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周围组织变黄。地下球茎受害,部分组织变褐乃至腐烂。在适宜的条件下,病害蔓延迅速,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防治方法:

发病田应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实行水旱轮作,不能水旱轮作的在播种前灌深水15天以上,这样能有效的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避免在低洼潮湿地种植,低洼地应作高畦栽植;注意田间通风透光及雨季排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可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酒68%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72.2%霜等威水剂1000倍液、64%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7~10天喷药一次,连喷3~4次。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了解更多农资产品应用技巧,欢迎添加农业技术指导员交流,微信号:weinongziwang
免责声明:文中使用技术仅供阅读,应用可能存在风险,请自行结合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不知原作者未能署名请见谅,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微语农言,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http://www.weinongzi.com
喜欢 (5)or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