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辣)椒疫病症状与诊断:
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植株染病后迅速凋萎,可造成辣椒成片死亡。辣椒疫病主要为害茎、叶和果实,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茎染病,多在茎基部发生,发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逐渐发展为褐色条斑,病株基部分权处常呈黑褐色或黑色,似条斑,造成病部以上枝叶逐渐枯萎,病茎常从病部折倒。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易脱落,病斑干后为淡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果实染病,以近地面的果实易发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逐渐变褐软腐,褐色;高湿时病部产生白色霉层,空气干燥后成褐色僵果,残留在枝上。苗期染病,幼苗茎基部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软腐,引起苗期猝倒。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能潜伏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坐果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甜(辣)椒疫病主要发病盛期为保护地春季5~6月,露地6~7月;早春温暖多雨、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迅速升高,有利于病害流行。如果连续3天下雨或暴雨淹水,田间就迅速发病、蔓延,甚至暴发成灾。
甜(辣)椒菌核病症状与诊断: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为害。苗期染病,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浅褐色斑,后呈棕褐色,迅速绕茎一周,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絮状物,有时软腐,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病苗立枯状死亡;成株期染病,病斑常在距地面5~20厘米茎部,环茎一周后上下扩展,湿度大时,有白色棉絮状物,后茎部皮层霉烂,髓部解体为碎屑,病部及髓部有鼠粪状菌核,干燥时,植株表皮破裂,纤维束呈麻状外露,个别出现4~13厘米长的灰褐色轮纹斑。花、叶、果柄染病亦呈水渍状软腐,可致叶片脱落。果实染病后先变褐色,呈水渍状腐烂,逐渐扩展到全果,表面有白色菌丝体,后期有菌核形成。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甜(辣)椒疫病和菌核病发病后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