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冻害发生的严重程度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麦苗冬前的叶龄有关,也就是与麦苗越冬时的壮、旺、弱程度有关。一般来说,适期播种的麦苗生长健壮,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在黄准海麦区,适宜种植冬性、半冬性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种植半冬性和春穗表本性品种。从小麦单株个体来分析,到日平均气温达到0℃小麦开始进入越冬期时,冬性品种主茎有6叶或6叶1心,单株有5~7个分,7~10条次生根;半冬性品种主茎有6叶,单株有3~5个分,5~7条次生根;春性品种主茎有5叶或5叶1心,单株有2~3个分蘖,3~5条次生根,可视为壮苗,抗寒能力较强。叶龄高于上述指标的旺苗,抗早能力明显降低;叶龄略低于上述指标的一般苗,抗寒能力亦较好;叶龄显著低于上述指标的弱苗,抗寒能力较低,但是好于圧苗。以下苗类抗寒能力较弱,冬季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应该加强冬前管理,促进其转化升级,由弱转壮,增强抗寒能力,防御冬季低温冻害:
①播种过早的旺长苗;
②播种过迟的无分蘖的独脚;
③密度过大的无分蘖的弱苗;
④整地粗放、垡块架空的吊根苗
⑤烂烂种的湿僵苗;
⑥播种过浅的漏籽苗;
⑦排水水不良的水渍苗;
⑧土壤肥力不足的黄瘦弱苗;
⑨氢肥过多的旺长苗;
⑩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苗;
⑪土壤干旱造成的失水苗;播种过深的弱苗。
冻害是由于越冬生态条件超出了冬小麦抗寒能力引起的,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也与品种、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总的来说就是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选用抗寒耐冻品种是防御小麦冻害的根本保证。品种布局上,豫北地区应以半冬性为主,春性品种只能在晚茬地种植。要注意防止小
麦品种春性化的倾向。
二是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根据历年多次小麦冻害调查,发现冻害减产严重的地块多半是使用春性品种且过早播种和播种量过大而引起的。特别是遇到苗期气
温较高年份,麦苗生长较快,群体较大,春性品种易提早拔节,甚至会出现年前拔节的现象,因而难以避过冬春间的寒潮袭击,因此,生产上要根据不同品种,选择适当播期,并注意中长期天气预报,暖冬年份适当推迟播种,人为控制小麦生育进程,且结合前茬作物腾茬时间,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
三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实践表明,土壤结构良好、整地质量又高的田块冻害轻,土壤结构不良,整地粗糙,土壤翘空或龟裂缝隙大的田块受冻害重提高整地质量,平整士地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适时适量适深播种、培把土壤、施足底肥和播种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培育冬前壮苗,既是小麦高产技术措施,又是防灾减损措施。
四是加强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控旺苗促弱苗,保苗安全越冬。
(1)对于已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如壮丰安、多效唑等每亩30~40毫升(克),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可有效延缓麦苗生长。
(2)黄准海麦区土壤干早的麦田应浇冬水:小麦越冬前浇好冬水,补充土壤水分可平抑地温,粉碎坷垃,减少土壤裂缝避免冻伤风干小麦根系,有利于保苗越冬。黄准海麦区北部和中部的麦田,小麦越冬前耕层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以下时,就应浇冬水。浇冬水的时间从日平均气温降到5℃时开始,日平均气温0~2℃、夜冻量消时结東,多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
(3)南方麦区注意防止渍害:要求高质量的开好田间沟系,并用沟泥盖好露籽,保证降水过多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渍、保暖、防冻。
(4)对于易受冻害的麦苗,可用有机肥、泥杂肥、粉碎的作物秸秆覆盖,有保暖防冻、保苗安全越冬的效果。
(5)对于晚播小弱苗、独脚苗、渍害苗、药害苗、黄弱苗,底肥不足或底肥仅用氮肥的麦田,可在冬前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每亩10-15千克,促进小麦生根、长蘖,有利于苗情转化。
(6)对于垡块多、吊根苗、早播旺长苗、密度过大苗、采取冬前镇压是一项行之有数的措施,不可小看它的效果,因为镇压具有压碎坷垃、弥封土壤裂缝、抑制小麦地上部征长、提摘保墒的综合作用。去年各地对旺苗实施镇压的麦田,均控制了旺长获得增产。地可根据本地的条件,采取各种镇压方法。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小麦冻害有哪些症状?哪些麦苗容易发生冬季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