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镰孢属真菌。该病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一般减产一至二成,大流年份减产五至六成,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症状特征】
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穗部,但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为害性最大。病菌最先侵染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闪侧壁。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一般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赤霉病侵染初期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将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发生规律】
我国麦区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较大。发病条件:
(1)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売。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2)赤霉病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为害,尤其是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赤霉病发生的轻重与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及天气关系密切,品种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
整齐集中、花期短的品种较抗病,反之则感病: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尤其是小麦扬花期)内雨日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凡是抽穗扬花期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就可能严重发生。
【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本着“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关键,调整生育期避为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1.选用抗病品种
小表本霜病常发区应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硫、抽穗杨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
2.做好栽培避害
根据当地常年小麦杨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增施磷、钾肥,忌偏施氮肥。促进麦株健壮,防止倒伏早衰。
3.狠抓药剂防治
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是要掌握好防治适期,于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第一次药,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一次;二是要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亩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或80%多菌灵超微粉30克加15%粉宁50克,或4%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升对水40千克;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使用手动喷雾器每亩对水40千克,使用机动喷雾器每亩对水15千克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须雨后补喷。如果使用粉锈宁防治则不能在小麦盛花期喷药,以免影响结实。
推荐使用防治赤霉病新型农药:烯唑醇、咪酰胺、克百菌、戊唑醇(立克秀)、氰烯菌酯、苏锐克、速保利等。多菌灵也有不同制剂,胶悬剂效果好,可湿性粉剂容易发生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