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分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小技巧,关注微农资网微信号weinongziwang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植保技术 微语农言 3515℃ 0评论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主产区,以四川、贵州、云南、河南、山东沿海等地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该病在西北麦区发生有趋重之势。病原菌是禾谷类白粉菌的专化型。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

症状特征: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的颖壳和芒。发病时叶面出现直径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小麦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最热的一旬平均气温小于23.5℃地区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或以潜育状态过夏季。越夏期间,病菌不断侵染自生麦苗,并产生分生孢子。病菌也可以闭囊壳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越夏并形成初侵染源,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或叶片组织中或上面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病菌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遇有适宜的温、湿条件即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売。发病因素:发病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可选用铜麦6号、西农811、长航1号、普冰151等品种。

2、农业防治

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合理密植和施用氮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纸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

3、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选用药剂一般为三唑酮或者戊唑醇,具体用量为:50千克小麦种子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醇拌种剂30克对水适量,堆闷3小时。用量严格按照农药推荐使用量使用,拌种要均匀,以免发生药害。

(2)、药剂防治。苗期病株率达5%、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施药:每面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40%的晴菌唑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15~30千克喷雾。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了解更多农资产品应用技巧,欢迎添加农业技术指导员交流,微信号:weinongziwang
免责声明:文中使用技术仅供阅读,应用可能存在风险,请自行结合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不知原作者未能署名请见谅,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微语农言,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http://www.weinongzi.com
喜欢 (2)or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