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分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小技巧,关注微农资网微信号weinongziwang

小麦黏虫的防治方法

农技问答 微语农言 1945℃ 0评论

黏虫又名东方黏虫,俗称剃枝虫、行军虫、五色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

黏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为害的暴发性害虫,大发生时幼虫成群结队迁移,所遇绿色作物几乎被掠食一空,造成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可为害小麦、玉米、豆类、蔬菜、果树等作物。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为害特点:

低龄时咬食叶肉,使叶片形成透明条纹状斑纹,3龄后沿叶缘啃食小麦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将小麦吃成光秆,穗期可咬断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大发生时可在1~2天内吃光成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1-20毫米,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前缘和外缘颜色较深,呈现数个小黑点,环纹圆形黄褐色,肾纹淡黄色,分界不明显,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

卵馒头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至祸色,即将解化前变为黑色。单层成行排成卵块。幼虫6龄,体色变异大,腹足4对。体色岁龄期、密度食物等环境因子由淡绿至浓黑变化。大龄幼虫头部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两边为黑细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灰白色细条,气门线黄色,上下具白色带纹。蛹长19~23毫米,红褐色。

发生规律:

黏虫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3月至8月中旬顺气流由南往偏北方向迁飞,8月下旬至9月又随偏北气流南迁。成虫昼伏夜出,多在小麦中下部枯黄叶尖、叶鞘内产卵、单雌产卵产1000-2000粒。成虫对糖醋液和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幼虫多在夜晚活动,喜食不本科作物和杂草,食量逐渐增长,五至六龄为暴食阶段。低龄幼虫啃食叶肉成天窗,沿叶缘馋食成缺刻,为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分叶片,只残留中脉,幼虫有假死和潜入土中的习性。黏虫无滞育现象,全年发生代数随海拔、气候等变化。北纬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北方春季出现的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降雨和温湿度变化是影响黏虫发生的重要因素,幼虫不耐高温和低温,气温19~23℃,相对湿度50%~80%最有利。温吸高湿,水肥条件好,有利于黏虫的发生,于旱或连续阴雨不利于其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在成虫产卵盛期前选叶片完整、不霉烂的谷草8~10根扎成一小把,每亩30-50把,每隔5~7天更换1次(若草把经用药剂浸泡可减少换把次数),可显著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间放鸡啄食。

2.生物防治

对于低龄幼虫期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毫升/亩,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既保护天敌,又对作物安全,且用量少不污染环境。

3.物理防治

诱杀成虫:제用成虫对糖醋液的趋性,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用糖醋液盆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

1)毒土诱杀。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拌成毒土或用90%敌百虫100克对适量水,拌在1.5千克炒香的麸皮上制成毒,于傍晚时分顺着作物行间撒施,进行诱杀。

(2)叶面喷雾。虫龄在3龄以前的亩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或45%高效氯氯菊酯20-30毫升;虫龄在3~4龄时亩用S%毒死15-20毫升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田间地头、路边杂草、相临麦田都要喷到。虫龄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同时,虫量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将黏虫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喷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施药时间最好选在早晨或傍晚以提高防治质量。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小麦黏虫的防治方法

了解更多农资产品应用技巧,欢迎添加农业技术指导员交流,微信号:weinongziwang
免责声明:文中使用技术仅供阅读,应用可能存在风险,请自行结合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不知原作者未能署名请见谅,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微语农言,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http://www.weinongzi.com
喜欢 (2)or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