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散黑穗病,又名黑疽、乌麦、灰包等。我国小麦主产区都有发生,为害损失严重。小麦散黑穗病主要为害穗部,病株在孕穗前不表现症状。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病株比健康植株稍矮,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病穗抽出后薄膜破裂,散出黑粉,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而在穗轴的节部还可以见到残余的黑粉,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少数健。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该病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杆,在其上长出条状黑色孢子堆。
发生规律: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此病为典型的种传病害,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小麦扬花时病菌的各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侵入并潜伏在种子胚内,当年不表现症状,当带病种子萌发时,潜伏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随小麦节间的伸长扩展至穗部和其他分生组织。孕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种子成熟时,在其中休眠,次年发病,并进行翌年的侵染循环。
发病条件:
小麦散黑穗病发生轻重与上一年的种子带菌量和扬花期的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小麦在抽穗扬花期间相对湿度为58%-85%、菌源充足,可导致病害大流行。反之,气候干燥、种子带菌率低,来年发病轻。
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
二是建立无病留种田,种子田远离大田小麦300米以外,抽穗前注意检查并及时拔除病株进行销毁。所用种子,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保证全部无病。做好无病种子的繁殖工作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措施,可以免去种子处理的繁重工作。
2.播前种子处理
(1)药剂处理。用6%的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有效成分)或三唑酮(有效成分)按种子量的0.015%-0.02%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千克,对水5千克,拌麦种50千克,堆闷6小时,即可播种。
(2)物理消毒
温汤浸种:
①变温浸种: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6小时使菌丝萌动,在49℃的水中浸1分钟,然后在52~54℃的水中10分钟。此方法防治效果较好,但需严格掌握温度,且操作较繁,大面积推广应用不太方便。
②恒温浸种。将种子于44~46℃水中浸3小时,然后捞出,冷却并晾干备用。恒温浸种比较安全,并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将发病率降低到0.5%以下,便于大面积处理。
生理杀菌处理,用生石灰0.5千克,溶在50千克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千克,要求水面高出种子3~5厘米,种子厚度不超过66的厘米,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3天,30℃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冲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3.化学防治
选用20%三唑酮或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