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分布为害:
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极大。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左右,个別地块甚至绝收。
小麦纹枯病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德等多种症状。
①病苗死苗:主要在小麦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
②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
③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④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蘗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料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小麦纹枯病病原:
无性世代 Rhizoctonia cerealis称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称立枯丝核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前者为主。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禾谷丝核菌菌丝双核初无色,渐变黄白色,后成褐色,菌核小,菌丝较细,不产生无性孢子。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多核,菌核色泽较深,菌丝较粗发生规律 以菌核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中越夏越冬,作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其中菌核的作用更为重要。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此外,农事操作也可传播。土壤中的菌核和病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形成附着胞或侵染垫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寄主,成从根部伤口侵人入。冬麦区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①冬前发病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早播田块有些可达10%-20%。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冬前这部分病株是后期形成白穗的主要来源。
②越冬静止期。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情停止发展,冬前发病株可以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之一。
③病情回升期。本期以病株率的增加为主要特点,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病菌开始大量侵染麦株,病株率明显增加,激增期在分蘗末期至拔节期,此时病情严重度不高,多为1~2级。
④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随着植株拔节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病菌向上发展,严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
⑤病情稳定期。抽穗以后,茎轩变硬,气温也升高,阻止了病菌继续扩展。一般在5月上、中旬,病斑高度与侵染茎数都基本稳定,病株上产生菌核而后落入土壤,重病株因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小麦纹枯病靠病部产生的菌丝向周围蔓延扩展引起再侵染。田间发病有两个侵染高峰第一个是在冬前秋苗期;第二个则是在春季小麦的返青拔节期。
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包括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等。
(1)品种抗病性 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麦区小麦品种以当地的农家品种为主,品种遗传上存在异质性。20世紀70年代以来各地在品种推广上趋于单一化。大量推广矮秆品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绝大多数为感病品种,只有极少数表现耐病或中抗,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是当前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
(2)耕作与栽培措施 小麦地连作年限长,土壤中菌核数量多,有利于菌源积累,发病重。另外小麦早播气温较高,纹枯病发病重,适期迟播纹枯病发生轻。
(3)灌溉条件的改善 播种密度的增高,化肥特别是速效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流行。高产田块纹枯病重于一般田块。
(4)气候条作 不同发病阶段对气象因子的反应有显著差异。一般冬前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春季气温已基本满足纹枯病发生的要求,湿度成为发病的主导因子。3月至5月上旬的雨量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
(5)土壤条件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土壤类型也有一定关系。砂壤土地区纹枯病重于黏土地区,黏土地区纹枯病重于盐碱士地区。中性偏酸性土壤发病较重。
小麦纹枯病防治方法: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农田生态状况关系密切,在病害控制上应以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的策略。
农业防治:种植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促进小麦生长健壮。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以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合理掌握播种量,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病残体的肥要经高温腐熟后再施用。根据当地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壤,环境等条件、选择适应本地区麦田的化学除草剂,做好杂草化学防除工作,或配合人工除草。麦田管理、关键是提高整地质量,培育壮苗和加强麦田排灌系统的建设,做到沟渠配套,排灌畅通,以降低田间湿度。提倡早春中耕,促进麦苗健壮。春季有寒潮时,要看天灌水,尽量减轻低温,寒害的影响。
种子处理:可用2.5%略菌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1.5%三唑醇悬浮剂种衣剂30~45g/100kg种子;2%戊唑醇湿拌种剂3-4g/100kg种子: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30~45g/100g种子;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6~9g/100kg种子。用药剂对适量水,加入种子均匀搅拌,应拌种后及时播种,堆闷时间过长影响发芽和出苗。
春季是病害的发生高峰期、仅靠种子处理很难控制春季病害流行,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应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进行喷雾防治。以分蘗末期施药防效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较差。在小麦分末期纹枯病零星发生,病株率达5%时,应及时施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g/亩+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150g/亩、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g/亩+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100g/亩、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ml/亩、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120g/亩+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50-200ml/亩,对水60-75kg雾,或对水7.5-10kg低容量喷雾。
在小麦孕穗期,纹枯病发生较普遍时,应适当加大药量及时防治。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170ml/亩、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g/亩+15%三唑可湿性粉剂50-100g/亩、25%丙环唑乳油35~50ml/亩、10%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悬浮剂200~260g/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60g/亩、30%多·酮(多菌灵・三唑酮)悬浮剂70~90ml/亩、28%井・酮(井冈霉素・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100g/亩、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5-20ml1/亩、6%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75-200g/亩、对水60-75kg喷雾。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