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分布为害: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分布为害。被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
小麦白粉病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新扩大为圆形成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新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
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伏态度过夏季;另一种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在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苗发病较早、较重,在无越夏菌源的地区则发病较晚,较轻或不发病,秋苗发病以后一般均能越冬。病菌越冬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的形态越冬,另一种是以菌丝状潜伏在病叶组织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冬季的气温,其次是湿度。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上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
小麦白粉病影响春季流行因素有:
①菌源,主要是当地菌源多少;
②温度,温度高,始病期就早,潜育期短病情发展快;
③雨量,春季降雨量较多且分布均匀,病害发生较重;
④日照,在春季发病期间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较重,
⑤肥料,氮肥过多,发病重:
⑥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但极旱条件下,发病重;
⑦种植过密田块发病严重。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避免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肥用量。小麦播种期,可以通过拌种控制麦田病原基数,可以用下列杀菌剂:15%三唑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的0.2%~0.3%(有数成分)拌种,兼治条锈病、纹枯病等,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1%~2%拌种,1.5%三唑醇悬浮剂种衣剂30-45g/100kg种子,: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30-45g/100kg种子,6%唑醇悬浮种衣剂(重量/容量)3-4g/100kg种子:2.5%咯菌脂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用药剂对适量水,加入种子均匀搅拌,应拌种后及时播种,堆闷时间过长影响发芽和出苗。
小麦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小麦白粉病开始普遍发病为害,应及时施用15%三唑可湿性粉剂50-100g/+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60g/亩、25%丙环唑乳油35~50ml/亩+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60g/亩、12.5%烯唑醇可混性粉剂45-60g/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60g/亩,30%苯感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5~20ml/亩、6%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75~200g/亩、33%纹需净(三.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g/亩,对水30-40kg均匀喷雾,兼治小麦纹枯病。
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白粉病发生较普遍,可以用20%三唑酮乳油40~45ml/亩,12.5%精菌唑乳油15~30ml/亩2.5%粉唑醇悬浮剂30~60ml/亩、25%丙环唑乳油40~60ml/商、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60g/亩、30%米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5-20ml/亩、6%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75-200g/亩。25%咪鲜胺乳油50~60ml/亩、30%醚菌酯悬浮剂30-40ml/亩等,对水30~40kg均匀喷雾,均匀喷施,间隔7天再喷1次。
在小麦灌浆期、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治不好将严重地影响小麦产量。可以用12%腈菌・(腈菌唑・三唑酮)乳油25-30ml/直、15%烯唑三唑(烯唑醇・三唑酮)乳油40-50ml/亩、15%井冈・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30ml/亩、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20g/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g/亩、6%戊唑醇微乳剂200ml/亩、12.5%菌唑乳油20-30ml/亩等、対水40kg喷雾,可有效控制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