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的危害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叶柄、卷须、幼果、果梗及花序等幼嫩部分。霜霉病最容易识别的特征,是白色的霜状霉层。
A、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多角形的黄褐色病斑,叶背产生白色的霜霉状物。叶片受害,初期在叶正面产生半透明油渍状的淡黄色小斑点,边缘不明显;随后渐渐变成淡绿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大斑,后变黄枯死。多个病斑常融合成一个不规则形的大斑块,叶片似火烧状焦枯、卷缩,早期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叶片背面形成白色的霜霉状物(即病菌的游动孢子囊梗及游动孢子囊)。
B、新梢、叶柄及卷须受害产生水浸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白色霜霉状物,但比叶片上稀疏。病部干缩下陷,生长停滞,扭曲变形,皱缩脱落,甚至枯死。
C、幼果从果梗开始发病,受害幼果呈灰色,果面布满白色霉层。感病的果粒初期变硬,成熟时变软,易脱落,在穗轴上留下疤痕。已着色的接近成熟的果粒较少感病。但感病的果梗可以传染给老果粒。
D、小花及花梗受害,出现淡绿色至黄褐色斑点,病部长出白色的霜霉状物,最后腐烂、脱落。
葡萄霜霉病发病条件:(主要有三方面)
A、园地有霜霉病病原菌。上年度霜霉病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冬季雨雪多、大雪覆盖的地区和年份,霜霉病越冬基数高。卵孢子在自由水温度达到11℃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上,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B、湿度和水分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95%~100%湿度。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发生。潮湿的冬天,卵孢子越冬基数(成活率)高;潮湿的春天导致发生早;夏季雨水不但提供了爆发的条件,而且会刺激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更加感病(抗病性降低),从而导致病害流行和大爆发。春、夏季节雨水、多雾、露水多,成了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C、温度。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25℃,一般在10~30℃,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在初夏、秋季雨水多、温度又适宜,因而也就成了霜霉病的高发季节。
葡萄霜霉病防治技术:
A、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田间的病残组织,如枝蔓上的病芽、病叶、修剪下来的病枝、病果粒等,是首要的防治措施。尤其要清除越冬菌源,减少病原菌越冬基数尤为重要。
B、其次加强温度和水分的控制。任何降低湿度和水分、减少病原的措施,都能减少或降低霜霉病的发生或发生几率,包括采取避雨设施栽培、完善排涝体系、加强田间管理(通风透光性良好;夏季控制副梢量等)等具体措施。
C、抓好预防用药和及时治疗用药。
发芽前地面、植株细致喷布3—50Be石硫合剂 100倍五氯酚钠药液,铲除设施内的病原菌。发芽后每10天左右细致喷布1次杀菌保护剂。具体用药可采用200—240倍少量式波尔多液、或38%噁霜嘧铜菌酯原液(800倍液)等。以上药液应与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液)、77.2%普力克(700倍液)、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1000倍液)等药液交替使用。防治葡萄霜霉病药剂中悬浮剂药效好不污染果面,深受果农喜欢,目前登记葡萄霜霉病专用药悬浮剂有:
50%烯酰·嘧菌酯悬浮剂,51%烯酰·异菌脲悬浮剂,40%烯酰吗啉悬浮剂,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28%波尔多液悬浮剂,30% 嘧菌酯悬浮剂,63%苯甲·霜霉威悬浮剂,33.5%喹啉铜悬浮剂,100克/升氰霜唑悬浮剂,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40%烯酰·氰霜唑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20%氰霜唑悬浮剂,48%烯酰·霜脲氰悬浮剂等等。注意药品使用时,不可同一品种药品连续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防治葡萄霜霉病药剂很多,需交替使用。
注意:因各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用药水平,环境气候不一样,文中使用技术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请结合当地情况酌情考虑或小范围试验。
微农资,关注农资那些事儿,懂技术,会营销,负责任。做一个专业的农资人!http://www.weinongzi.com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葡萄霜霉病特别严重怎么办?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