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蚜
形态识别:
瓜蚜别名棉蚜、油虫、腻虫、蜜虫。有翅胎生雌斯体长1.2~1.9毫米,体黄色至深绿色,前胸背板黑色,腹部两侧有3或4对黑斑,腹部背面时有间断的黑色横带2~3条。触角6节,第三节有感觉圈4~10个,多数为6~7个,腹管圆筒形,黑色,表面具瓦状纹。尾片圆锥形,近中部收缩,具刚毛4~7根。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体色有黄绿色、墨绿色或蓝黑色,夏季以黄色小型居多,体背有斑纹,全身被有蜡粉,腹管长圆筒形,具瓦状纹,尾片同有翅胎生雌蚜。卵椭圆形,长0.5~0.7毫米,初产橙黄色,后变漆黑色,有光泽。若蚜,共4龄,老熟若蚜体长1.6毫米左右,体色有黄色、黄绿色或蓝灰色,复眼红色。其他形态同无翅成蚜。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黄瓜、南瓜、西葫芦、西瓜等葫芦科蔬菜,还为害茄科、豆科、菊科等蔬菜,瓜蚜的成蚜及若蚜群集在叶背和嫩茎上吸食作物汁液,瓜苗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叶片卷缩,瓜苗菱,甚至停止生长;老叶受害,提前脱落,缩短结瓜期,造成减产。此外还能传播病毒病,其排出的蜜露还可以诱发煤烟病。瓜蚜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对银灰色有忌避习性,且具较强的迁飞和扩散能力。瓜蚜的主要为害期在春末夏初,秋季一般轻于春季。一般干旱年份发生重。
防治方法:
农业上可采取银灰色薄膜避蚜,还可设黄板诱蚜杀蚜,具体参考菜蚜。夏季可不种或少种十字花科蔬菜,以切断或减少秋菜的蚜源和毒源。瓜蚜是瓜类蔬菜作物苗期至结瓜初期的严重害虫,应以药剂防治为主。但瓜蚜又是一种抗药性很强的害虫,用于防治菜蚜的药剂(如辟蚜雾等)对瓜蚜防治未必有效;同时,瓜类蔬菜对药剂比较敏感,容易发生药害,故用药需慎重,注意选用对瓜蚜高效、速效、低毒、低残留和对瓜类作物安全的药剂(最好先做小量试验),并且尽可能在瓜蚜点发生时防治,间隔10~15天1次,连续用药2~3次,以免形成大害。药剂可选用70%吡虫啉水分散剂1000–15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20%吡虫啉可溶剂700~8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500~2500倍液、0.36%苦参碱水剂5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500倍液。采前10~15天应停止用药。
蓟马
形态识别:
瓜蓟马别名瓜蓟马、棕黄蓟马、节瓜蓟马。成虫体长1毫米左右,黄色,前胸后缘有缘鬃6根。翅细长透明,周缘有许多细长毛,前翅上脉基鬃7条,中部至端部3条,第八腹节后缘栉毛完整。卵长椭圆形,长0.2毫米,淡黄色。若虫共4龄,体白色或淡黄色,四龄若虫称“伪蛹”。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葫芦科蔬菜、茄科蔬菜、菠菜和豆科蔬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亦可受害。瓜蓟马以成虫、若虫锉吸心叶、嫩芽、嫩梢、幼瓜的汁液,使被害株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生长点萎缩,或新叶展开时出现条状斑点,茸毛变黑而出现丛生现象。植株生长缓慢,节间变短。幼瓜受害时质地变硬,毛茸变黑,出现畸形,易脱落。成瓜受害后瓜皮粗糙,有黄褐色斑纹或瓜皮长满锈皮,使瓜的外观品质受损、商品性下降。茄子受害,嫩叶与新梢尤为严重,受害叶片黄化干枯,茄株下部的老叶聚集蓟马较多;田间受害叶可由主脉两边白色斑纹识别。为害幼果,则是群集于果实与尊片附近吸食,造成白色或褐色条斑,严重时可导致果实扭曲畸形。在长江流城年发生10~12代,世代重叠严重。8月下旬至9月进入发生和为害高峰,以秋瓜受害最重,秋瓜收获后成虫逐渐向越冬寄主转移。成虫对黄色和植株的嫩绿部位有趋性,爬行敏捷、善跳怕强光,当阳光强烈时则隐蔽于植株的生长点及幼瓜的茸毛内,迁飞都在晚间和上午。初孵若虫有群集性。一、二龄若虫多数在植株上部嫩叶或幼瓜的毛丛中活动和取食,较耐高温,适宜在夏、秋两季发生。
防治方法:
清除瓜田杂草,加强水肥管理,使植株生长旺盛,可减轻为害。于成虫盛发期内,在田间设置黄色诱虫黏胶板,诱杀成虫。瓜苗二、三片真叶期到成株期要经常检査,当植株心叶始见2~3头蓟马时应施药防治,若虫量大时,每7~15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5次。药剂可选用70%吡虫啉水分散剂20000~25000倍液、20%吡虫啉可溶液剂7000~8000倍液、5%吡・丁硫乳油1000~1500倍液、5%氟虫腈胶悬剂2000~2500倍液、0.36%苦参碱水剂400~500倍液喷雾。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瓜蚜、瓜蓟马危害症状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