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矮病分布为害:
目前,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及华东等冬麦区、春麦区及冬春麦混种区。
小麦黄矮病症状:
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新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古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録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
小麦黄矮病病原:
黄症病毒属( Luteovirus)中的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BYDV不能由土壤、病株种子、汁液等传播,只能由虫传播。
小麦黄矮病发生规律:
此病的侵染循环在冬麦区和冬春麦混种区是有差异的。各麦区5月中、下旬,各地小麦渐进入黄熟期,麦蚜因植株老化,营养不良,产生大量有翅向越夏寄主(次生麦苗、野燕麦、虎尾草等)迁移,在越夏寄主上取食、紧殖和传插病毒。秋季小麦出苗后,麦又迁回麦地,特别是田边的小麦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成蚜、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前感病的小麦是第二年早春的发病中心。冬、春麦混种区如甘肃河西走廊一带,5月上句,麦蚜逐渐产生有翅蚜,向春小麦、大麦、玉米、糜子、高梁及禾本科杂草上迁移。晚熟春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和大麦黄矮病毒的主要越夏场所。9月下旬,冬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迁回麦田,在冬小麦上产卵越冬,大麦黄矮病毒也随之传到冬小麦麦苗上,并在小麦根部和分蘖里越冬。在干早半干早地区,秋季天旱,温度高,降温迟,接着春季温度回升快,春早的年份,就是重病流行年;一般为轻病流行年;如秋春两季都多雨,则发病较轻;秋季旱而春季多雨,则可能中度发生,小麦品种间对黄矮病的抗病性有差异。大流行年份的气候特点是冬雨雪少,7月气温低,10月气温高・冬季温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麦二叉蚜的生长有利。病毒传播快。此外,土地肥沃的麦田比薄瘠的麦田发病轻,冬灌的比不冬灌的发病轻,迟播的比早播的发病轻。阳坡重、阴坡轻,旱地重、水浇地轻;粗放管理重、精耕细作轻,瘠薄地重。
小麦黄矮病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病区应着重改造麦田蚜虫的适生环境,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毒源寄主。增施有机肥,扩大水浇面积,创造不利于蚜虫繁殖,而有利小麦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以减轻为害,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春麦区适当早播,合理密植,当麦斯开始在冬小麦根际附近越冬时,进行冬灌,有显著的治蚜效果。田间如发现株有明显矮化、丛生、花叶等病状时,应即行拔除,及早改种其他作物,以免误农时。
药剂拌种:509%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堆闷3-5小时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48%毒死蜱乳油拌种,并可兼治地下害虫和麦蜘蛛。根据各地虫情,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喷1次药,以防止麦蚜在田间蔓延、扩散,减少麦蚜越冬基数。冬麦返青后到拔节期防治1~2次,就能控制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流行。春麦区根据虫情,在5月上、中旬喷药效果较好。秋苗期喷雾重点防治未拌种的早播麦田,春季喷雾重点防治发病中心麦田及斯虫早发麦田,可喷施40%氧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酷乳油1000-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喷施。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