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分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小技巧,关注微农资网微信号weinongziwang

多菌灵三唑酮防治小麦锈病好吗?

种植技术 admin 3841℃ 0评论

多・酮

有效成分:多菌灵( carbendazim)+三唑酮( triadimefon)。

主要含量与剂型:30%可湿性粉剂(20%多菌灵+10%三唑酮:24%多菌灵+6%三唑酮);40%可湿性粉剂(35%多菌灵+5%三唑酮);50%可温性粉剂(40%多菌灵+10%三唑副);60%可湿性粉剂(57%多菌灵+3%三唑酮)。

产品特点:

多・酮是由多菌灵与三唑酮按一定比例混配的一种内吸治疗性低毒复合杀菌剂,两种成分协同增效、优势互补,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使用较安全。

三唑酮是一种三唑类内吸治疗性低毒杀菌成分,易被植物各部位吸收,并可在植物体内传导,持效期长,对锈病和白粉病具有预防、铲除、治疗及熏蒸作用。其杀菌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进而抑制或干病菌附着孢及吸器的发育、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该成分使用安全,可混用性好。

多菌灵是一种苯并咪唑类广谱低毒内吸治疗性杀菌成分,对多种高等真菌性病害均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其杀菌机理是干扰真菌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影响细胞分裂,最终导致病菌死亡。该成分具有一定的内吸能力,可通过植物叶片渗入到植物体内,耐雨水冲刷,持效期较长在酸性条件下水溶性増加、渗透和输导能力显著提高。

小麦

适用作物及防治对象:

多・酮适用于多种作物,对许多种真菌性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目前生产中主要用于防治:麦类作物的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水稻的纹枯病、叶尖枯病,豇豆白粉病、锈病,绿豆白粉病,油菜菌核病等。

使用技术:

麦类作物的白粉病、 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防治白粉病锈病时,从田间出现发病中心后立即开始喷药,7–10天1次,连喷1–2次。防治赤霉病时,在齐穗初期(扬花前)喷药1次即可。防治纹枯病时,在拔节初期和孕穗后期各喷药1次即可。一般每亩次使用30%可湿性粉剂100–130克,或40%可湿性粉剂100–120克,或50%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60%可湿性粉剂80–100克,对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

水稻的纹枯病、叶尖粘病防治纹枯病时,在分蘖末期和孕穗期各喷药1次;防治叶尖枯病时,从病害发生初期开始喷药,7–10天1次,连喷1–2次。药剂使用量同“麦类作物白粉病”。

豇豆白粉病、锈病从病害发生初期开始喷药,10天左右1次,连喷2–3次。一般使用30%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40%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5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0%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均匀喷雾。

绿豆白粉病:从病害发生初期开始喷药,10天左右1次,连喷1–2次药剂使用倍数同“豇豆白粉病”。

油菜菌核病:从病害发生初期或封垄前一周开始喷药,7–10天1次,连喷2次左右。一般每亩次使用30%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40%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50%可湿性粉剂100–140克,或60%可湿性粉剂100–120克,对水45–60千克喷雾,重点喷酒植株中下部。

注意事项:

多菌灵、三唑酮均属于较老的药剂,在许多地区表现抗药性较重,因此在选用本药剂时需要全面考虑,并注意与不同类型药剂交替使用或混用。三唑酮用量过大会有抑制作物生长的作用,所以应避免随意加大用药量。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多菌灵三唑酮防治小麦锈病好吗?

了解更多农资产品应用技巧,欢迎添加农业技术指导员交流,微信号:weinongziwang
免责声明:文中使用技术仅供阅读,应用可能存在风险,请自行结合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不知原作者未能署名请见谅,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微语农言,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http://www.weinongzi.com
喜欢 (2)or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