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发生时期和为害症状有哪些?水稻二化螟的生活习性是怎么样?水稻二化螟防治时间是什么时候?什么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最好?
一、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
水稻二化螟也叫水稻钻心虫,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北方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它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可引起不同的危害。在水稻分蘖初期,幼龄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造成枯鞘;以后又逐渐分散蛀食心叶,形成枯心苗;在水稻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造成枯孕穗;水稻出穗至扬花期咬断穗茎,产生白穗;在水稻灌浆至成熟期造成虫伤株;蛀入茎内以后容易引起风折,造成倒伏。各时期的危害对产量影响都很大。
二化螟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多在稻叶鞘内取食叶肉,受害叶鞘外部呈黄色枯斑。3龄以后分散从叶腑处蛀入稻茎,并转株危害,严重时,一条幼虫能危害8~10株稻株。老熟幼虫在稻茎基部茎秆内或叶鞘内化蛹。
二、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水稻二化螟一年发生1~5代,在北方发生2代,一般以第2代危害最重。以幼虫在根茬或垛草中越冬,耐寒性较强,越冬幼虫在4月下旬日平均气温15℃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于6月下旬危害,水稻秧苗出现枯心,第2代于8月上旬出现,穗期受害,形成白穗。成虫白天隐藏在稻丛或杂草中,多停息在稻株离水面1.5~3.5cm处,晚间出来活动,以20:00—23:00活动最盛。成虫有趋光性,喜欢在稀植、高秆、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稻田里产卵,也喜欢在秧苗生长旺盛田里产卵。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面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7~10cm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卵2~3块,每块有卵70~80粒。每头雌蛾产卵300粒,1代卵期为7~8天,2代卵期为5~6天。
水稻二化螟与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与卵孵化盛期相吻合,因此危害较大。二化螟侵入茎秆以分蘖期、孕穗期最容易,抽穗期次之,圆秆期最少。
三化螟螟不耐高温,对 35℃以上的高温常引起幼虫的大量死亡,一般温度在 24~26℃,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成活。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和末期或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多雨、潮湿、温度低,田间荫蔽、湿度大,危害重。温度在28~30℃,相对湿度低于70%,少雨干旱,卵孵化率低,发生就轻。
三、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1、处理好越冬期间未处理完的稻桩和其他寄主残株,破坏其越冬场所,压低越冬虫源。施用硅肥后水稻抗性提高,对二化螟有一定预防效果。
2、在二化螟越冬地块上于化蛹盛期进行深灌,灌水3~4天,可消灭越冬虫口。在水稻生长期,即二化螟幼虫初蛹期,采用烤田或浅灌水,促进降低化蛹部位,至化蛹高峰期,猛灌深水(10cm以上)3~4天,能淹子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点灯诱蛾、人工摘卵,以及拔除早期被害株。齐根拔除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均能有效地防止危害。
4、水稻二化螟防治适期一般掌握在卵孵高峰期后5~7天。孵化始盛期,当枯心团达900个以上/公顷,应立即用药,或在卵孵盛期内对大肚10%到抽穗80%的田块掌握5%~10%破口露穗时用药防治。
防治药剂可用:甲维虫螨腈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水稻二化螟防治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