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期“一喷三防”防控技术
小麦抽穗一灌浆期是小麦千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病虫发生种类多,适宜的气温有利于病虫发生蔓延为害,也是各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虫害主要有小麦吸浆虫、蚜虫等;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小麦中后期易受干热风的影响。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就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剂喷雾次施药可达到防病虫、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防早衰的目的,具有明显增产效果,是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一、防治指标
小麦蚜虫百茎虫量500头;小麦条锈病田间普遍率(病叶率)达1%~2%;白粉病普遍率达2%;赤霉病在扬花期遇连阴雨2天以上;小麦吸浆虫在小麦扬花初期网捕,每10复网成虫20头或用手扒开麦垄一眼可看到2~3头成虫。
二、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友蜘蛛等,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7%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
三、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对重点地区、关键阶段的重大病虫,实施科学防控,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四、防控技术
(1)、亩用15%三唑酮80~100克或43%戊唑醇20毫升+10%吡虫啉20~30克或2.5%高效氯氰菊酯100毫升+99%磷酸二氢钾50~60可对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用于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小麦穗蚜。
(2)、亩用6%氰烯菌酯50克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克或45%戊唑・咪鲜胺乳油25毫升+48%毒死蜱乳油40毫升或2.5%高效氯氰菊酯100毫升+99%磷酸二氢钾50~60对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用于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小麦穗蚜。
(3)、亩用10%叱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2.5%高效氯氟氢菊酯水乳剂80毫升+45%戊唑醇・咪鲜胺25克+98%磷酸二氢钾100克+芸薹素内酯8毫升。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兼治吸浆虫、锈病、叶枯病、干热风。
(4)、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毫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98%磷酸二氢钾100克+芸薹素内酯8毫升。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赤霉病,兼治吸浆虫、白粉病、叶枯病、锈病、干热风。
(5)、亩用2.5%联苯菊酯水乳剂80毫升+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8%磷酸二氢钾100克。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赤霉病,兼治吸浆虫、锈病、白粉病、叶病、千热风。
五、注意事项
(1)、选购“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标准证号)齐全的农药,注重用药安全,在收麦20天前应及时开展化学防治
(2)、准确使用农药。选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农药登记标注的使用范围和稀释倍数使用农药,不得随意混配或加大农药用量,以防造成药害
(3)、每日最佳施药时间。选择无风晴朗天气施药,以10时前和16时后为宜。高温时节应避免中午炎热天气喷药,防止施药人员中毒,保障人身安全。
小麦适时收获与安全贮藏
一、适时收获
6月上中旬,小麦由南向北相继成熟,适时收获是实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的保证。据试验,千粒重以蜡熟末期为最高,是收获的最佳期。收获越晚,由于籽粒呼吸消耗,干粒重下降。据研究,推迟收获6天,千粒重可减少0.72-1.49克,小麦到完熟期收获,除易落粒折穗造成减产外,仅千粒重下降就可减产5%左右。小麦适宜收获期很短,因此,必须提早做人力、物力、机具等多方面准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收割任务,以防遇雨麦穗发芽。
收割方法有人工收割、机械收割(割晒机)和联合收割(脱粒)机收割。
人工收割或半机械化收割时,由于速度慢,收获期可适当提早,一般在蜡熟中期开始收割,经短期晒晾,即可脱粒。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一次完成,既可缩短收割时间,又能减轻劳动强度,现已大力推广,普遍应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应在蜡熟末期、麦粒较干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才能发挥出机械效能。
二、安全贮藏
贮藏特性:
小麦的后熟期易发热变质。小麦有1~3个月的后熟期,小麦收获正值高温季节,后熟期间高温、多雨,空气温度大,种子呼吸旺盛,易发生吸湿回潮,引起发热、霉变。
耐热性强。没有完成后熟的种子耐热性较强,含水量17%以下的小麦种子,暴晒温度如不超过54℃,不会降低发芽率;但通过后熟的种子,其抗热性降低,忌用高温处理。
吸湿性强,易生虫。小麦果种皮较薄,组织松软。含有大量水物质,极易吸湿和感染仓虫,最终引起霉变,使种子表失生活力。
呼吸强度大。
贮藏方法:
(1)、籽粒清选和干燥。刚刚收获的小麦混杂物多,包括植物醉片、秕売、小石块、虫尸、杂草种子等。这些杂物一般带菌量多、易吸湿,阻碍粮堆空气交流,影响热扩散,如不进行清选,极易恶化贮藏条件,引起小麦变质。干燥是贮藏的关键措施和基本环节。经过干燥的籽粒代谢缓慢,可延长贮藏时间,保证贮藏质量。种子干燥的方法可分为自然干爆和人工机械干燥两类。前者是利用日光暴晒、通风、推晾等方法降低籽粒水分,后者是采用干燥机械内所通过的热空气的作用以降低籽粒水分。采用自然干燥法晾晒时,排晒厚度不宜超过5厘米,要勤动、以促使料粒增加与日光和干燥空气的接触面,提高干燥度和效果。当麦粒含水量降到12%以下时,即可收贮。
(2)、入库存放。商品粮小麦可采用散装入库存放,种用小麦量大且贮藏时间长可用散装贮藏,如果品种多或种子量小则要采取包装后贮藏的方法。权户一藏量少,、贮藏小麦时最好采用热进仓贮藏法。选择晴略朗天气,将小麦进行暴晒,使籽粒温度达46℃以上,不可超过52℃,然后迅速人库堆放,面层加覆盖物保温,再关闭门窗即可。采用此法要注意:掌握小麦休眠特性,一般未通过休眠的种子耐热性强,可采用此法。种子含水量要在10.5%~11.5%范围内,且好密闭保温工作,使热处理时间保持种温在44-47℃,保持7-10天。之后要散热降温,以达到既不影响种子活力,又能达到杀虫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小麦穗期“一喷三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