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炭疽病
症状与诊断:
通常以菜豆、豇豆和菜用大豆较易受害,从幼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子叶、苗茎、叶片、叶柄、茎蔓、荚果及种子皆可受害。幼苗子叶、子茎、叶柄、茎上出现红褐色细条形或梭形四陷病斑,叶片多出现于近叶脉处,产生红褐至黑褐色多角形小条斑,叶柄、茎蔓受害,呈现红褐色近梭形或短条状回陷(柄蔓),豆荚上产生圆形褐色小点,扩大后为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边缘浅褐至粉红色,豆荚成熟后,病斑凹陷,边缘隆起。种子染病呈黑色或黑褐色斑点,稍凹陷,一般仅发生在4种子表皮组织上,不内渗,潮湿时病斑表面出现朱红色小点或小黑点,即病菌孢子盘及分生孢子。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4~5月和秋季8月下旬至11月上旬。
防治方法:
可用50%多菌灵或50%福美双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4%),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毫升,加水150~200毫升,混匀后拌种5~10千克包衣后播种。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或与葱蒜类轮作1~2年。初花期开始加强检查,发现病株立即喷药控制发病中心。药剂可用75%百菌清+70%硫菌灵1000~1500倍液、20%咪鲜安乳油1500~2000倍液、50%咪鲜安・氯化锰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豇豆煤霉病
症状与诊断:
豇豆煤霉病是豇豆常见的主要病害,为害较重,对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除为害豇豆外,还可为害菜豆、蚕豆、豌豆、大豆等豆科蔬菜。豇豆煤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发病初始在叶片正背两面产生紫褐色斑点,扩大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叶正面病斑直径约1~2厘米,边缘褪绿色,病、健部不明显,中央褐色,田间湿度大时,叶病部背面密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常连接成片,使叶片枯黄脱落,产生早期落叶,仅剩植株顶部嫩叶,使结荚量减少,产量降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春豇豆比秋虹豆发病重,尤其迟播的春豇豆,田间发病时正处在开花初期,故受害最重,般在5月下旬始发,6月上、中旬盛发。夏秋期间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常年秋豇豆8月上旬始发,8月下旬盛发。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提倡与非豆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及时摘除病老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酬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合理密植,增强田间通风透光,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高畦深沟,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药间隔期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棚架作物增加用水量,植株中、下部叶片正背面喷药要均匀周到。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咪鲜安・氯化锰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15%酰胺唑乳油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3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等。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隔7~15天一次,连续3~4次。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豆类炭疽病、煤霉病用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