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分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小技巧,关注微农资网微信号weinongziwang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种植技术 微语农言 1665℃ 0评论

小麦全蚀病又名根腐病、黑脚。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减产20%~50%,严重的全部枯死。全蚀病扩展蔓延较快,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3年左右。

症状特征: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病。病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田间症状显现期不一。轻病地块在小区灌求病株始零星成簇早枯白穗,远看与绿色健株形成明显对照:重病地块在拔节后即出现若干矮化发病中心麦田生长高不平,中心病株矮、黄、稀,极易识别。各期症状主要特征如下。幼苗分蘖期至返青拔节期。基部叶发黄,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状。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病重时次生根局都变黑。拔节后,茎基1~2节的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丝层。抽穗灌浆期。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基部一、二个茎节)性的“黑脚”,最后植株干枯,形成“白穗”。上述症状均为全蚀病的突出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小麦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

发生规律:

小麦全使病满是一种土壤寄居菌。以菌丝遗留在土填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后病根茬上的体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麦区种子萌发不久,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后期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致使病株陆续死亡,田间出现早枯白穗。小麦灌浆期,病势发展最快

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土壤肥力、耕作条件等密切相关。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作多年连作,病害发生重;土壤肥力低,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加重;冬小麦早播发病重,晚播病轻;另外,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也是加重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小麦

防治措施:

根据小麦全蚀病的传播规律和各地防病经验,要控制病害,必须做到保护无病区,封锁零星病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压低病区病情。

1、植物检疫

控制和避免从病区引种。如确需调出良种,要选无病地块留种,单收单打,风选扬净,严防种子间夹带病残体传病。

2、农业防治

(1)、减少菌源。新病区零星发病地块,要机割小麦,留茬16厘米以上,单收单打。病地麦粒不做种,麦糠不沤粪严防病菌扩散。病地停种两年小麦等寄主作物,改种大豆、高梁、油菜、蔬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

(2)、轮作倒茬。病地每2~3年定期停种一季小麦,改种蔬菜、油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也可种植玉米。轮作换茬要结合培肥地力,并严禁施入病粪,否则病情回升快。

3、药剂防治:

(1)土壤处理。种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每亩2-3克加細土20~30千克,均匀施入播种沟中。

(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严重地块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华丹)80毫升,对水100~150毫升,拌10~12.5千克麦种,晒干后即可播种。

(3)喷药防治。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对水60升,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了解更多农资产品应用技巧,欢迎添加农业技术指导员交流,微信号:weinongziwang
免责声明:文中使用技术仅供阅读,应用可能存在风险,请自行结合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不知原作者未能署名请见谅,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微语农言,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http://www.weinongzi.com
喜欢 (1)or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