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黑穗病分布为害:
小麦黑穗病包括散黑穗病、曜黑穗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华中和西南各省。
小麦黑穗病症状:
黑穗病主要发生在穗部。病穗比健穗抽穗早,初抽出时病穗外包有一层浅灰色的海膜,后薄膜破裂消失,露出黑色粉末。腥黑穗病发生于穗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抽穗后至成熟期症状明显。病株全部籽粒变成菌瘿,菌瘿较健粒短胖。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白色,内部充满黑色粉末,最后菌瘿破裂,散出黑粉,并有鱼腥味。
小麦黑穗病病原:
小麦散黑穂病菌,有性世代为散黑粉菌 Ustilago nud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麦穗上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略呈球形或近球形,浅黄色至茶褐色,半边颜色较淡,表面生有微细突起。小麦腥黑穗病菌:病原主要有2种,即网腥黑粉菌7/ enla caries、光醒黑粉菌Tillletia foetida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褐色,表面平滑,也具腥味。
小麦黑穗病发生规律:
小麦散黑穗病菌属花器侵染类型,一年只有一次侵染。病穗散出冬孢子时期,恰值小麦开花期,冬孢子借风力传送到健花柱头上。当柱头刚刚开裂并有湿润分泌物时,孢子发芽产生菌丝和单核分枝菌丝,亲和性单核菌丝结合后产生双核侵染菌丝,多在子房下部或将粒的顶端冠基部穿透子房壁表皮直接侵入,并穿透果皮和珠被,进入珠心,潜伏于胚部细胞隙。当籽粒成熟时,菌丝体变为厚壁体眠菌丝,以菌丝状态潜伏于种子胚里。这种内部带病种子播种后,胚里的菌丝随着麦苗生长,直到生长点,以后井随着植株生长面伸展,形成系统侵染。在孕穗期到达穗部,在小穗内继续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菌丝变成冬孢子,成熟后散出,被风传到健穗的花器上萌发侵入,以菌丝状态潜伏于种子胚内越冬,造成下一年发病。
小麦腥黑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腥黑穗病是一种单循环系统侵染的病害,其侵染米源有3个方面:
①种子带菌。小麦在脱粒时碾碎了病粒、使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瘿及菌瘿的碎片混入种子间,均可成为种子传病的来源。
②粪肥带菌。打麦场上的麦糠、碎麦秸及尘土混入肥料,或用带菌麦草饲喂牲畜及带菌种子饲喂家禽,通过消化道后,冬孢子未死亡,而使粪肥成为侵染来源。
③土壤带菌。病粒落入田间,或靠近打麦场的麦田,在打场时,由风吹入冬孢子,面造成土壤传染。
一般以种子带菌为主。种子带菌亦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肥和土壤传病是次要的,但在某些局部地区也可能起主要作用。如山东及吉林的扶余县等地区,习惯上用土壤和麦种同时播种,糞肥传病则是主要的。在麦收后寒冷而干燥的地区・如内蒙古春麦区,病菌冬孢子在上壤中存活的时间较长,土壤传病的作用较大。播种帯菌的小麦种子,当种子发芽时,冬孢子也随即萌发,由芽鞘侵入幼苗,并到达生长点,菌丝随小麦生长而发展,到小麦孕穗期,病菌侵人入幼穗的子房,破坏花器,形成黑粉,使整个花器变成菌瘿。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加强检疫和种子处理为主,农业防治和抗病品种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害随种子或商品粮传入我国。播种的种子要在精选后严格进行消毒,田间管理时应注意施用无病肥,及时拔除病株等。适期播种,播种不宜过深。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以土壤和粪肥传播为主的病害,可采用与非寄主作物实行1~2年轮作,或1年水旱轮作,并要施无病肥。
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黑穗病最经済有效的措施。可用15%三唑酮乳油60-100m1/100g种子、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g+70%敌磺钠粉剂400g/100kg种子、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250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60~240g/100kg种子、5.5%二硫氯基甲烷乳油20ml+20%萎锈灵乳油500ml/100Kg种子、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1:1000(药:种)、45%敌磺钠粉剂300g/100kg种子、40%拌・福(拌种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80g/100kg种子、17%多福(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43~283g/kg种子、50%唑・福美(三唑・福美双)种衣剂100~125g/100kg种子、2%戊唯醇湿拌剂2-3g/100kg种子、75%萎锈・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80-210g/100kg种子。